作者:何衍应
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教育效率,是中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需要的客观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理当潜心钻研,不辱使命。中学历史高效课堂高在何处?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有何特征?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历史高效课堂高在教师不仅仅为学生的眼前分数而教,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未来而教,即具有教育效率的长远性、持续性特征;
多年来,每次给学生讲第一节历史课,我必定首先“送给”每位学生一辆自行车,当然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自行车,作为见面礼。全班同学瞪大眼睛好奇的等待我讲解,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自行车满街都是,大家十分熟悉,请同学们想一想它的前轮和后轮的功能或作用有何不同?(2)对应今天我们高中学习的课程,请大家想一想哪些课程与自行车前轮的作用相似?哪些课程与自行车后轮的功能相仿? (3)老师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送给大家每人一辆自行车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同学们的讨论十分热烈,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2021届高三(5)班张帆同学说:我家住在学校附近,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从来没有思考过自行车前后轮功能有何不同的问题,但据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自行车的前轮应该是控制行进方向的,而后轮主要是提供前行动力的。卢俊瑶同学接着说:我对第二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学习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纯自然科学的课程相当于自行车后轮的作用,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曾经学习过一个重要观点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我们学习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相当于自行车前轮的作用,它导引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万梦雅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发言,她说:我认为老师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送给我们自行车,是希望我们重视自然科学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力量,更需要正确的方向,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最后,我在充分肯定以上同学发言的正确观点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人类社会的科学可以分为两大门类,一是自然科学;一是社会科学,或称之为人文科学,科学给人力量,人文引领方向。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还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的素养必须兼备。如同我们骑自行车一样,动力强大,但方向出了问题,后果必定是灾难性的。如当年的法西斯德国,日本、意大利,再如今天的由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高才生沦为杀人犯的药家鑫、自制定时爆炸装置危害社会的职校毕业生王海剑等。反之,方向正确,但缺乏动力,后果也将不堪设想。总之,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辆自行车,希望你们骑着它认清方向,增强力量,去追逐人生梦想、共圆华夏振兴之梦。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与学生广泛的交流,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抛弃了政史地等课程从来都是可学可不学的副课的错误观念,真正懂得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为了民族振兴而学习。明确了学习目的,同学们全身心持续的投入到历史等各门功课的学习之中,这是创建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历史高效课堂高在有科学理论引领,即具有教学理论科学性特征;
历史高效课堂一定是教师站在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课堂,而绝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的平庸课堂。例如:我在组织学生探讨中国近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一问题时,特别提醒学生学会运用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全方位分析整理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国内原因,引导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以下结论。虎门销烟在国际方面:在全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19世纪40年代前后完成)急于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纳入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在国内方面:清王朝(1644年----1912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体制、思想观念的全面落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客观上将国家置于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外,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时代,贫弱的中国成为列强扩张的对象也就成为必然。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化史观的理论高度认识近代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就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战争爆发本质原因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振兴中华的紧迫感、责任感。清末时局图指导我们学习历史课程的科学理论十分丰富。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生活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辨证的观点、否定之否定观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不胜枚举。古人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只有下功夫吃透这些科学理论,并把这些理论有的放矢地贯穿于日常历史学习之中,帮助学生提高理论修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总结历史规律,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此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是也。
三、历史高效课堂高在教师善于用精巧的教学设计点燃学子求知欲望的火焰,即具有教学内容的启迪性、趣味性特征;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一点不假,但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可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好的事情。通过多年实践,我认为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用精巧的教学设计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焰,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从2019年秋季开始,我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将地方史融入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情怀”的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在学习中国政治文明史中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这一单元时,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幅铁血十八星旗的彩色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请大家讨论。
(1)同学们,你知道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思想摇篮在哪里吗?
(2)武昌起义的十八星旗是谁设计制作的?在哪里制作的?
(3)十八星旗表达出革命者哪些先进的思想观念?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十分热烈。最后,我把大家的发言作一简要归纳并补充到:武昌昙华林街区是辛亥革命思想的发祥地(如:花园山聚会、高家巷日知会旧址);十八星旗是留日学生刘公与湖北工业学堂(张之洞1898年创办)学生赵师梅、陈时等人,在昙华林32号刘公寓所设计制作的;旗面上的十八颗星代表中国长城以南汉族人口占主体的十八个省,九个光柱代表中国古代的方圆九州即中国;红底代表鲜血与生命,黑色代表武器、暴力;黄色代表炎黄子孙、汉族。铁血十八星旗要表达的是革命党人要以暴力手段,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为代价推翻反动腐朽的满清贵族统治,建立平等自由的民主国家的决心和坚强意志。当同学们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街区里有如此光辉灿烂的过去时,对昙华林也就刮目相看了,求知欲望之火慢慢点燃。原来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这种精巧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启迪学生思考将来看见的每一面旗帜的寓意、每一条古街老巷、历史遗迹的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并且与课堂学习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高效课堂的创建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历史高效课堂高在于学生高度参与历史问题的探究,把讲堂变成学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具有教育对象的高度参入性特征;
历史高效课堂一定是师生高度互动,思想激烈碰撞出真理火花的课堂,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思维能力培养始终是贯穿课堂的主线。例如:每次讲评试卷错题时,我总是先请学生讲解,无论是分析错题原因,还是讲解做对的理由,我都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听,思索比较着听,把同学中好的思维方式方法记下来,为我所用。往往一个学生讲不清楚、说不全面的问题,我就请多个学生帮助剖析,直到每一个学生弄懂为止。我的课堂讨论甚至争论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在组织学生复习香港问题这一小专题时,王伦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尖锐的一个问题,即:今天的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大陆,这能否说明没有英国的殖民统治就没有今天香港的繁荣?中国应该感谢英国?如果是这样,当年的鸦片战争的性质该如何界定?我先请同学们展开讨论,要求畅所欲言,赞之有理,驳之有据。俗话说的好: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全班在听取部分同学发言后,我谈了自己的看法:
1,香港的繁荣与英国殖民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2,英国统治下香港的较快发展是西方殖民主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影响的典型案例;3,英国殖民者一百五十多年(1842---1997年)从香港获取的利益大大超过了给香港带来的利益,何况香港的繁荣也包含了香港人的勤劳与智慧,中国没有任何理由感谢英国人,鸦片战争是英国政府发动的侵略战争。
必要的开放式讨论或争论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并坚持真理,修正谬误的能力与品质。只有学生高度参与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学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五、高效课堂高在教师善于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学科能力的培养融汇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把全面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始终放在首位,即具有能力培养实效性特征;
如果说 能力是桂树枝头上的芬芳,那么知识就是桂树根下的土壤,如果说识记,领悟、运用是土壤中的氮、磷、钾,教师的爱心、呵护、引领就是那雨露阳光这是我对知识与能力、学生与教师在学习中的关系的理解,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一定要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甚至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警示语嘱咐学生,但面对当今依托教材、拓展教材、脱离教材的“三脱(音)”明显与全新的材料、全新的情景、全新的问题之“三新”特征明显的历史高考试题,以及高调宣称素养与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我们仅仅依靠扎实基础是无法应对当今的高考的,只有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才能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段历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即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相同之处?通过这个问题归纳小结,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求同思维问题的能力。经过同学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我作了如下总结: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正确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之所以探索正确,是因为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辟,才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历史组老师集体备课
学生分析、归纳、比较、阐释、提取有效信息、判断信息及运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必须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深化历史认知的过程中逐一培养,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把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学科能力的培养持之以恒的融汇于教学过程之中,高效课堂也就应运而生了。 总之,中学历史高效课堂高在教育效率的长远而持久;高在有科学教育理论的引领;高在教师能点燃学子求知欲望的火焰;高在学子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合作探究;高在双基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高度融合。当然,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创建是一项长久的劳心劳力的工作,鉴于本人学养限制,以上观点不乏疏漏之处,望批评指正,笔者深表谢意。
作者介绍何衍应
毕业于湖北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原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历史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武昌区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